随着上个世纪初工业设计在德国兴起,工业设计革命的浪潮汹涌而起。伴随时代的进步,设计在人们生活的各个角落均有所体现。而人类天性中对完美的追求,赋予了设计一双日益灵动的翅膀,让创造有了更多来自内心本源的动力。
梅赛德斯-奔驰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汽车品牌,也是最著名的豪华汽车品牌;梅赛德斯-奔驰在设计方面的表现,不仅令世人所惊叹和折服,同时,在岁月长河的洗练之下,更是焕发出历久弥新的光辉。设计,因梅赛德斯-奔驰的完美演绎而更加魅力非凡。
不断演进的梅赛德斯-奔驰设计理念
奔驰汽车是豪华、尊贵、时尚、运动的代表,梅赛德斯-奔驰的汽车设计,同样始终肩负着延续这一品牌传统特征的责任。因此,梅赛德斯-奔驰坚持渐进发展的设计流程,保证每辆奔驰汽车都可以被清晰地识别出来,每个车型与其前身以及同系列车型都具有关联的特征,从而构成一个产品家族。这样的做法,既保留了显著的产品个性,又为奔驰汽车本身的保值创造了基础。
梅赛德斯-奔驰认为,尽管要致力于不断的创新设计,但绝对不能彻底颠覆品牌传统中的精髓部分,因为那样会导致品牌个性方面不可挽回的损失。所以,梅赛德斯-奔驰并没有采取完全与传统对抗的创新方式,而是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让设计师在对梅赛德斯-奔驰设计理念充分理解的基础上,通过与技术发展水平和时代审美趋势相适应的变化,实现最终的设计目标。
因此,梅赛德斯-奔驰博大精深的设计哲学的主导思想,可以用三句话明确归结:
1,奔驰汽车必须始终看上去像奔驰汽车!
2,奔驰汽车必须体现奔驰汽车具有的、同时也是用户所期望的所有价值。
3,在尊重品牌传统的同时,设计必须最大程度地融合创新成果。
上述内容所代表的设计理念自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备受业界推崇,在1980年卡尔斯鲁厄举行的“德国设计师大会” 展览(German Designer Congress exhibition)上,这样的设计理念成为主题,被称为“卡尔斯鲁厄理论”(Karlsruhe Theory)。其要点是:各个车型必须视为其造型系列中的组成部分,同时,所有车型也是其前身的进一步发展,保持延续性。
这种“卡尔斯鲁厄理论”多年来得到了非常有效地实施,同时导致两个术语的风行:
“垂直车型亲和力”(Vertical Model Affinity),指一个车型系列的外型在几代发展过程中,要防止前代车型在其后续车型推出时立即显得过时;
“水平同质性”(Horizontal Homogeneity),指在产的所有车型系列要具有共同的外形特征,易于感受和识别。
这一理论随着奔驰C级车在1993年法兰克福国际车展上的亮相而达到了顶峰。
对于时刻追求创新的奔驰来说,固守某一理论是难以想象的。所以,在着手进行新款E级车的设计开发时,梅赛德斯-奔驰的设计师并没有严格坚持“卡尔斯鲁厄理论”,而是采取了“可接受风险策略”(Risk-acceptance strategy),因而赢得了更多的创新机遇。例如广受赞誉的E级车所采用的不同尺寸的双椭圆形前照灯,就深刻证明了奔驰设计理念突破巢窠所获得的成功。1993年,E级车的创新设计终于在日内瓦车展上推出的概念车上定案,这也决定了梅赛德斯-奔驰的品牌影响力必将获得又一次的提升。
此外,随着时代的发展,“卡尔斯鲁厄理论”也渐渐不合时宜,因为这样的防守型设计策略主要着眼点是求稳,而不能让用户体验到更多的变化。然而,梅赛德斯-奔驰的产品线在不断拓宽,新的目标用户群不断出现,而这些用户又希望分享梅赛德斯-奔驰品牌固有的全部价值。既要保持奔驰传统,又要实现用户导向的个性特征,“卡尔斯鲁厄理论”显然是难以两全其美的;另外,在一些细分市场采取模仿策略,并不能对竞争对手产生有效的压力——这两点可以说是梅赛德斯-奔驰采用“可接受风险策略”的根本动因。
一边是传统,一边是以用户为导向的个性需求,在这个狭窄的腾挪空间内,梅赛德斯-奔驰凭借“可接受风险策略”,凭借设计师们的睿智、勇气和想象力,不断创造出新的发展机会,并成为引领全球范围内汽车设计潮流的主角,从而使梅赛德斯-奔驰在豪华车领域的领军者地位愈发稳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