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7181-001
73595@qq.com
您现在的位置: 主页 > 新闻资讯 > 行业资讯

潜水展展览设计(展览展签设计)

这段代码下面加个 代码显示设计者的信息 可以吗

潜水展展览设计

实验四 潜水模拟演示

一、实验目的

1. 熟悉与潜水有关的基本概念,理解潜水与潜水含水层的基本要素。

2. 增强对潜水补给、径流和排泄的感性认识。

3. 加深对流网、潜水流动系统概念的理解,培养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实验内容

1. 观察降雨与降雨入渗的过程。

2. 确定潜水面形状。

3. 分析地下水分水岭的移动。

4. 演示不同条件下的潜水流网。

5. 设计性实验: 利用潜水模拟演示仪进行潜水流动系统的演示。

三、实验仪器和用品

1. 潜水演示仪 (见图Ⅰ4-1) 。仪器的主要组成部分及功能如下。

1) 槽体: 内盛均质砂,模拟含水层。

2) 降雨装置: 模拟降雨,可人为控制雨量的大小及降雨的分布。

3) 模拟井: 两个完整井和两个非完整井分别装在仪器的正面 (A 剖面) 和背面(B 剖面) ,均可人为对任一井进行抽 (注) 水模拟,也可以联合抽 (注) 水。

4) 模拟集水廊道: 可人为控制集水廊道的排水。

5) 测压点: 与测压板上的测压管连通,可以测定任一测压点的测压水头; 与示踪剂注入瓶连通可以演示流线。

6) 测压板。

7) 示踪剂注入瓶。

8) 稳水箱 (用于稳定模拟河水位) 。

9) 蠕动泵 (用于模拟抽水) 。

2. 示踪剂。选用红墨水演示流线。

3. 直尺 (长度 50 cm) 和计算器等。

图Ⅰ4-1 潜水演示仪装置实体图

四、实验步骤

1. 熟悉潜水演示仪的结构及功能

潜水演示仪装置实体图如图Ⅰ4-1 所示。

2. 降雨入渗与地表径流的演示

打开降雨开关,人为调节降雨强度。保持两河较低水位排水。认真观察降雨与降雨入渗过程,地表径流产生情况。分析讨论:

1) 降雨强度与入渗、地表径流的关系。

2) 地形与地表径流的关系。

3. 观测有入渗条件的潜水面形状

如图Ⅰ4-2 所示,潜水含水层中,等势线上各点的水头都相等,即 B、C、D 各点测压水位分别与潜水面上 M、N、O 各点的测压水位相等。由此,可以按以下步骤确定潜水面的形状。

1) 给予中等强度降雨,保持两河以相等低水位排水,待水位稳定后,测定井水位和河水位,并按比例表示在图Ⅰ4-3 上。

2) 在河与分水岭之间选择 3 ~ 5 个测压点,注入示踪剂,观察流线特征,分析流网分布规律,在图Ⅰ4-3 上画出流线和等势线。

3) 选择 3 ~ 5 个测压点与测压管连接 (注意连接时不要进气) ,测定测压点测压水位,按比例表示在图Ⅰ4-3 上。自各测压点测压水位顶点作水平线与各测压点所在的等势线 (各交点均在潜水位线上) 相交。结合井水位和河水位以及各平行线与等势线的交点,在图Ⅰ4-3 上描绘潜水位线。

图Ⅰ 4-2 潜水含水层中等势线任一点水头示意图(测压管涂黑部分为对应点的测压高度)

4. 观测地下水分水岭的偏移

给予中等强度均匀降雨,保持两河以相等低水位排水,观察地下水分水岭的位置。

抬高一侧河水位,即抬高一侧的稳水箱,观察地下水分水岭向什么方向移动。试分析为什么分水岭会发生移动,能否稳定; 停止降雨,地下水分水岭又将如何变化。认真观察停止降雨后地下水分水岭的变化过程。

5. 选择性实验内容

分组选择人为活动影响下,地下水与河水的补给和排泄关系的变化演示。

基本实验条件: 给予中等强度降雨,保持两河以相等较高水位排水,使地下水位处于稳定的初始状态,选择 3 ~5 个测压点注入红色示踪剂。具体演示内容如下。

1) 集水廊道排水: 打开集水廊道开关进行排水。观察流线变化特征,分析集水廊道排水对地下水与河水的补给和排泄关系的影响。

2) 完整井抽 (注) 水: 恢复初始状态。将蠕动泵水管分别插入两个完整井内,进行同流量或不同流量的抽水。观察地下水分水岭的变化及流线形态。

3) 非完整井抽水: 恢复初始状态。将蠕动泵水管分别插入两个完整井内,通过开关控制两个非完整井的等降深抽水。在适当的测压点上注入示踪剂,观察流线形态并在图Ⅰ4-4 上描绘地下水流线。分析讨论: 两个非完整井的等降深抽水时,各井的抽水量是否相等。

五、实验成果

1. 根据上述实验步骤 3 在图Ⅰ4-3 上绘制剖面的流网图。

2. 根据实验步骤 5 中非完整井抽水的演示,在图Ⅰ4-4 上示意性画出两个非完整井的等降深抽水时的流网图。

3. 思考: 对于河间地块潜水含水层,当河水位不等时,地下水分水岭偏向哪一侧。试分析其原因。

4. 对选做实验结果进行描述。

六、设计性实验 (供参考)

1. 对于河间地块潜水含水层,在不均匀降雨条件下流网与 流 动 系统 特征 如 何变化。

2. 对于河间地块潜水含水层,在中等强度均匀降雨条件下,一个水井以不同强度抽水,地下水流会发生哪些变化。

3. 对于河间地块潜水含水层 (实验用潜水演示仪) ,在什么条件下可以形成多级流动系统。试设计实验方案并进行演示。

图Ⅰ4-3 潜水模拟演示 (A 剖面)

图Ⅰ4-4 潜水模拟演示 (B 剖面)(鄂教版)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是谁制造了风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知道自然界的风是太阳使空气流动起来形成的。

过程与方法:能够根据生活中的实例,做风的形成实验,并根据实验现象分析推理出自然界里风的成因。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会到科学探究的乐趣,培养学生认真观察、耐心实验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点:

三、教学难点:

通过实验得出太阳的能量使得空气流动形成了风。

四、教学准备:

风的成因实验器,火柴、蜡烛、蚊香、课件、中国地形图等。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提出研究问题

(二)科学探究

1.生活中的人造风。

②学生猜测风的形成原因,全班交流。

板书:空气流动形成了风

③教师:同学们的猜测对不对呢?我们用生活中的事实来证明。

版权所有:COPYRIGHT © 2010-2019 天津天源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本站视频作品采用知识共享署名非商业性使用 津ICP备14005706号-3
服务热线
全国统一服务热线
400-7181-001
官方微博
公司邮箱
73595@qq.com
400-7181-001
微信二维码
扫码关注
浏览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