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7181-001
73595@qq.com
您现在的位置: 主页 > 新闻资讯 > 行业资讯

展览馆设计的三大特征(设计的三大本质特征)

请问,iF设计汉堡展览馆该怎么去?

在海事博物馆旁边

展览馆设计的三大特征

城市规划展览馆空间设计有哪些设计要求

第一,注重空间功能性要求。要去商业空间内部至外部空间,装饰装修、陈设家具、景观绿化等各方面最大限度的满足功能需求并使其与功能性相协调统一,功能性应是设计师在设计中放在第一位考虑的。

第二,注重经济性设计要求。简要来说,就是用最低的能耗达到最佳的设计效果。设计作品中应该考虑更多的是减少能耗,物尽其用。尽量利用当地气候和通风条件,减少空调能耗;和建筑师共同探讨采光模式,减低照明能耗;在节能方面更多地考虑耐用性和可靠性,降低维护成本等。

第三,注重美观性设计要求。对美的追求是人的天性,美的概念又是随时空变化的。在商业空间的设计中,一方面要突出商业空间设计的特点。另一方面要强调设计在文化和社会方面的使命及责任,设计师要把握好两者之间的平衡点。

第四,注重个性化设计需求。不同时期文化品味和地域特色都是商业空间环境设计以及所有设计范畴永恒的主题。商业空间环境设计也应以此为目标,并要具有独特的个性风格,才可以保持设计的永久性和持续性。注重文化品味是传承和延续商业环境的基础,地域特色也是影响和造就经典设计的重要因素,设计中应予以强化。缺少个性化的商业空间设计是没有生命力和艺术感染力的。

第五,注重可持续发展要求。可持续发展是当今城市发展的主题,任何时期的经典设计和优秀的商业环境的塑造无一不遵循这一规律,并且是渐进式发展的。在商业空间环境设计中反对急功近利的开发和建设,在可持续发展理念下进行我们的设计,在注重经济性设计的同时,关注可持续发展。在设计中尽量使用天然材料,减少二次加工污染等注重空间功能性要求。注重经济性设计,注重个性化设计。

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中国馆设计的特点?

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国家馆,以城市发展中的中华智慧为主题,表现出了“东方之冠,鼎盛中华,天下粮仓,富庶百姓”的中国文化精神与气质。 展馆的展示以“寻觅”为主线,带领参观者行走在“东方足迹”、“寻觅之旅”、“低碳行动”三个展区,在“寻觅”中发现并感悟城市发展中的中华智慧。世博会结束后,更名为中华艺术宫(位于上海地铁8号线中华艺术宫站)。

上海世博会中国馆的设计的特点:

1)“中国红”展民族形象

大红外观、斗拱造型——上海世博会中国国家馆,是五千年中华文明奉献给159年世博会历史的“中国红”,是坚持改革开放的中国呈现给世界的“中国红”。“我们称她为‘中国红’。”每次遇到外宾,中国馆馆长徐沪滨都会自豪地说,“这是从中国古建筑营造法则中,特别是故宫的红色中,采集而来的。

2)极具中国特色的“东方之冠”的外形设计

中国馆以“城市发展中的中国智慧”为主题,由于外形酷似一顶古帽,而被命名为“东方之冠”。

3)篆字的二十四节气印于其上

既突出“冠”的古朴,又可以让人们饶有有兴趣的辨识这48个字。

4)屋顶花园:“新九洲清晏”初露风采

九州清宴原本是圆明园中的景观设计,设计人员将其“移植”到国家馆周围,成为国家馆的景观。经过重新设计后,新“九州清宴”——田、泽、渔、脊、林、甸、壑、漠呈半月形围在“东方之冠”(雍)的周围,将城市景观与自然景观共同融在一起,非常值得游赏。

5、设计者采用中国古老的文字——篆书来记录中国漫长的朝代,传达中华人文地理信息。在外墙上还会适时地镶嵌一个2.7米见方的窗口,用简称来标明墙体后面展馆所属的省份。建筑边界引入江南园林的理念,以现代园林空间园柔化建筑与城市的关系。“当然,我们也可以种植一些农作物,让游人参与或目睹它们的成长过程,然后到了收获的季节就加工成粮食或新能源,完成一次现代农业的实验,全面提高中国馆的科技生态环保示范作用。”戴柳透露了一个富有想象力的构思。

6、中国传统建筑体现的是围墙思维,内敛而封闭的文化暗示影响深远,但国家馆突破了这个数千年来的“城墙”,它不再是一个封闭的场馆,没有“行人止步”的命令。它的挑空设计为民众自由进入与穿行提供了极大方便。红色的斗拱以前所未有开放度和包容度,展现了改革开放30年后中国人民的自信心及亲和力。

7、展现中华文明,传递中国智慧 

中华文明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源远流长。中国馆将向参观者呈现中华文明的发展脉络,表达中国传统哲学中“天人合一”、“物我两忘”的思想和传统诗歌“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诗意栖居的意境。

中国馆本身展现了完整统一的空间艺术。从中国馆外观到中国馆馆内的布局设计,既突出中国的元素和中国的特色,又融合现代展示设计理念,呼应“自然、城市、和谐――生活的艺术”这一中国馆主题。

8、展现中国地域文化的多元性和民族文化的多样性

中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在悠久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中国具有代表性的14个省市,将首次亮相中国馆,通过各自为期一周的省市系列活动和其它活动,展示具有浓厚地域色彩、民族色彩的戏曲、歌舞、民间手工艺术、旅游资源和旅游文化等,使参观者集中领略中国文化的多样性。

9、展现中国多姿多彩的城市生活 

中国城市起源甚早。随着近年来经济的迅速发展,中国成为世界上城市化进程最快的国家之一。中国馆将选取众多的中国城市,向观众呈现目前中国城市生活的状态,以及在促进自然与城市和谐发展方面所作的探索。简单的说,中国馆是已粮仓形状打造的,是用传统的木质品建造而成形成东方之冠,颜色是已大红为主,代表祖国繁荣苍生从上到下掌握的资源量,看下面的小细腿?中国馆的造型在网络上曾被“比喻”成各种造型。在昨天的世博论坛上,中国馆总设计师何镜堂回应说:“有人说中国馆像斗拱,有人说像官帽,有人说像粮仓,也有人说像麻将桌,但大家都认为这是中国的,这就是我们要达到的目的。”何镜堂介绍说,中国馆的建筑文化是从中国传统文化的符号,从中国的古典文物,特别是夏商周以来的器物造型,从中国传统建筑的构成、城市特征和园林特征中得到启发,以现代的材料、现代的技术和现代的构成手法,形成一种抽象的元素整合,构成了现在“东方之冠”这样一个建筑造型。他表示,中国馆这个建筑整合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许多元素,但这种整合是抽象的。中国馆的造型体现了中国在目前阶段的自强不息,体现了民族走向富强、国家走向希望的形态。据介绍,中国馆有一套完整的环境保护与能源节约策略体系,共由4个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在规划和群体整合层面,中国馆力争实现靠近世博轴,使中国馆与世博主题馆部分设备资源,能够形成共享与协调。 第二部分,在建筑形体的设计层面,力争实现单体建筑自身的减排降耗。国家馆造型层层出挑,在夏季上层形成对下层的自然遮阳;地区馆外廊为半室外玻璃廊,用被动式节能技术为地区馆提供冬季保温和夏季拔风;地区馆屋顶“中国馆园”还将运用生态农业景观等技术措施有效实现隔热。这些措施将使中国馆比国家要求进一步节能近10%。 第三部分,在建筑表皮技术层面,充分考虑环境能源新技术应用的可能性。比如,所有的窗户都是使用低耗能的双层玻璃,国家馆屋顶上还使用大量的太阳能板,有望使中国馆实现照明用电全部自给。 第四部分,在景观设计层面,加入循环自洁要素。在国家馆屋顶上设计的雨水收集系统,可以实现雨水的循环利用;在地区馆南侧大台阶水景观和南面的园林设计中,引入小规模人工湿地技术,利用人工湿地的自洁能力在不需要大量用地的前提下,为城市局部环境提供生态化的景观。 何镜堂院士希望,这座中国馆,能把中国化的可持续发展与人居文明给予形象化的表现。 一方面要凝聚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一方面又要表达上海世博会的主题,肩负诸多“使命”的中国馆。 首先,中国馆为人们之间的自由交流提供了充分的开放空间。而这种开放性、公共性的现代意识,是国际建筑设计中的重要理念。根据设计,国家馆63米的绝对高度中,下部33米完全挑空,这些中心对称空间和地区馆平坦延伸的空间之间,能够自如地引入各种不同模式的人的活动。除此之外,始于中国馆南面的广场和公园,拾阶而上的平台,地区馆周边自然折转的空中游廊以及中国馆园等,都以舒展怀柔的亲切,展现着和谐的人文关怀。 其次,中国馆对传统元素进行了开创性的现代转译。在这里,中国传统的斗拱造型有了大胆的革新,传统的曲线设计被拉直,层层出挑的主体造型显示了现代工程技术的力度美与结构美。这种简约化的装饰线条,自然完成了传统建筑的当代表达。 第三,中国馆选择了容易被世界理解的中国元素。如中国馆将大面积地采用大气、沉稳的“故宫红”,作为建筑物的主色调;地区馆在建筑边界上引入江南园林的理念,以现代园林空间软化建筑与城市的关系等。 时间会对任何建筑有最公平的考验。我们期待着,黄浦江畔的“东方之冠”尽情展现上海海纳百川的情怀,气宇轩昂地印证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盛况,长久地成为面向世界的一个中国

版权所有:COPYRIGHT © 2010-2019 天津天源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本站视频作品采用知识共享署名非商业性使用 津ICP备14005706号-3
服务热线
全国统一服务热线
400-7181-001
官方微博
公司邮箱
73595@qq.com
400-7181-001
微信二维码
扫码关注
浏览微信公众号